要  旨:法務部就數位文創股份有限公司之個人資料保護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為經濟部之說明
主 旨:關於○○○數位文創股份有限公司之個人資料保護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疑義乙案,復如說明二、三。請查照參考。

文章標籤

mitransi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  旨:如為加強營區緝毒,國防主管機關擬透過全國毒品資料庫查核入營洽(商)公人員是否為毒品高危險人口,倘涉及個人資料保護法第 6 條所定特種個人資料者,其蒐集、處理或利用,應符合該規定;如僅涉及一般個人資料者,其蒐集、處理或利用,則應分別符合同法第 15、16 條規定

主 旨:有關國防部為加強營區緝毒,建議將申請入營洽(商)公人員名冊提供貴署輸入全國毒品資料庫,據以掌握情資,打擊毒品犯罪,並將查核結果提供該部,是否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乙案,復如說明二、三,請查照參考。

mitransi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證券交易法第1條明定其立法宗旨係「為發展國民經濟,並保障投資,特制定本法」,第2條並規定「有價證券之募集、發行、買賣,其管理、監督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公司法及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可知證券交易法之規範目的,係經由對有價證券之募集、發行、買賣之管理、監督,使投資大眾得獲保障,以發展國民經濟。而證券交易安全之確保,首重誠信,並以透過防範證券詐欺,始能達成。故證券交易法第20條第1項規定「有價證券之募集、發行、私募或買賣,不得有虛偽、詐欺或其他足致他人誤信之行為」,即係為禁止證券詐欺,維護證券市場之誠信而設。違反證券交易法第20條第1項規定者,為證券詐偽罪,應依同法第171條第1項第1款規定論處,且只要一有虛偽、詐欺或其他足致他人誤信之行為者即成立證券詐偽罪,不以發生特定實害結果為必要,係抽象危險犯,而非實害犯,雖與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取財罪以行為人之詐術須使相對人陷於錯誤為其成立要件之結果犯不同,惟證券詐偽罪係以行為人所為虛偽、詐欺或其他足致他人誤信之詐偽行為而為有價證券之募集、發行、私募或買賣為其要件,其中所謂「虛偽」係指陳述之內容與客觀事實不符;所謂「詐欺」,係指故意以欺罔之方法使人陷於錯誤;所謂「其他足致他人誤信之行為」,係指故意以其他方法或行為(例如故意隱瞞重要事項致他人判斷失當等),誤導相對人對事實之瞭解或發生偏差之效果(以上各項行為,均須出於行為人之故意),與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取財罪行為人所為使人陷於錯誤之詐術行為之行為態樣並無不同,因證券詐偽罪通常發生在證券市場,投資人無從單純僅自證券所記載之內容判斷該證券之價值,如有故意藉虛偽資訊或施用詐術募集或買賣證券者,極易遂行其詐財之目的,被害人動輒萬千,妨礙證券市場健全發展及交易安全,為維護公益並促進市場發展,乃特設刑罰以嚇阻不法,因此證券詐偽罪為刑法詐欺取財罪之特別規定

想法:前面都寫的滿好的,但後面怎麼會突然跳到「前者是後者的特別規定」呢?其實後者通說認為保護的法益是財產法益,而前者所要保護的法益不是個人的財產法益,而是社會法益(保障投資),所以既然二罪所要保護的法益不同,當然也就不存在普通/特別關係,這個區別在競合時相當重要,如果認為是特別規定,就會走到法條競合,如果認為既然所欲保護之法益不同,那麼應該是想像競合才是。

文章標籤

mitransi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主文

原判決除確定部分外,關於撤銷強制執行程序及該訴訟費用之裁判廢棄。

mitransi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上訴意旨略以:

()依卷附錄音譯文顯示,上訴人係在甲來電詢問時,被動告知有關警察勤務之訊息,且僅提及有員警集結,但對集結之目的為何,有無針對甲之賭場查緝,並不知情,難認係積極包庇掩護之行為,所為應僅屬幫助犯。而賭博之正犯甲當日既無因聚眾賭博為警查獲,上訴人所為之幫助行為自不為罪,原審遽以論罪科刑,自有違誤。

文章標籤

mitransi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文

原判決撤銷。

mitransi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撤銷部分:

 

mitransi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刑法第25條之一般障礙未遂犯與同法第27條之中止未遂犯,二者之區別,應依一般經驗標準予以觀察,以其性質是否對已著手犯罪之既遂予以通常之妨礙為其依據。倘其著手犯罪後之停止行為,依一般社會通念,為屬可預期未能完成犯罪之結果者,仍屬一般障礙之未遂犯,而非中止未遂;必其未遂之原因,在一般經驗法則上,非得以預期,純係出於行為人之己意而中止或防止其結果之發生者,始得謂為中止未遂犯。

 

文章標籤

mitransi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  旨:法務部就「民眾申請查詢其本人或他人民事前案資料,涉及政府資訊公開 法及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適用疑義乙案」之說明

主 旨:所詢有關民眾申請查詢其本人或他人民事前案資料,涉及政府資訊公開法及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適用疑義乙案,復如說明二至五,請查照參考。

mitransi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惟按刑法沒收犯罪所得,本質上是一種準不當得利的衡平措施,藉由沒收犯罪所得回復犯罪發生前之合法財產秩序狀態,而非用以清算當事人間全部民事法律關係。

又為了避免雙重(沒收及求償)剝奪,我國採行求償優先原則(刑法第38條之15項),即個案若存在對犯罪所得有求償權的犯罪被害人,應優先保障其求償權,其已實際取得合法發還,該部分即不予沒收;故所謂發還被害人,係指刑事不法行為直接遭受財產上不利益,而可透過因此形成之民法請求權向獲得犯罪所得者取回財產利益之人,亦即犯罪所得唯有直接從被害人處取得,才是理應發還被害人的產自犯罪之所得(如竊取的贓物詐騙的得款),讓被害人取回犯罪所失去的財產利益而免予沒收(如將竊盜或詐欺所得財物返還或賠償被害人)。

文章標籤

mitransit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